2019年6月15日至16日,“战争动员与抗日战争”学术研讨会在长征国际酒店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与304永利集团主办,304永利集团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永利集团承办。开幕式由永利集团何志龙经理主持,304永利集团王永安副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王建朗所长、304永利集团人文高等研究院李继凯经理在开幕式发言。参加会议的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304永利集团、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台湾中研院近史所、台湾辅仁大学、台湾中原大学、台湾中正大学等多所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60余名学者与会。
开幕式上,王永安副书记对各位学者相聚古城西安表示欢迎,并对各位学者对304永利集团的历史学科的发展支持表示感谢,表示抗战史研究仍然有待深化。王建朗所长的发言主要包括三个内容:一是本次会议的主题可以体现出抗日战争史研究已经进入了不断细化的过程,研究内容越来越精细,战争动员史的研究已不是军事史研究的附属。战争动员涉及了研究的多个方面,如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如战时的经济格局、战时民众的思想观念变化等。二是中央的集权化与社会的政治民主化是抗战史研究发展两种趋势,其中集权是为了战争的需要,政治民主化是战争推进的结果。三是抗战史研究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李继凯教授表示,在抗战下需要探讨的话题有很多,也涉及到了多个领域,如战争的文学书写等方面。同时西安与抗战有着密切的关系,有许多与抗战有关的遗址,并表示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前往考察。开幕式最后,何志龙经理再次表达了对各位专家的感谢,并谈到抗战动员对其他学科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开幕式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波多野澄雄主任做《数字档案的进步与历史研究的发展》的特别讲演。他在讲演中提到,亚洲历史资料中心将日本各政府机关收藏的近现代日本与亚洲各国家的等关系的原始资料和档案数据化,通过互联网向国内外公开,方便阅览,以此增进不同国家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同时,数字档案的进步与历史研究的发展也息息相关,通过国际共享,对国际史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接着,开始了为期一天半的论文研讨。为达充分讨论之目标,本次讨论会不设置论文宣读、说明时间,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学术讨论会分为八个小组,其中前七场为分组论文讨论,第八场为综合讨论。会议就中国共产党与国民政府如何进行抗战动员、日本如何使用各种动员手段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波多野澄雄教授对日本如何进行动员进行了发言。
第一场讨论了廖利明、张燕萍、杨俊、张智玮、吴启讷、张龙平六位学者的论文,本场由高士华教授主持。本场讨论主要围绕全国性的战争动员论题进行讨论,并在对“抗战动员”、“动员”是主动还是被动、“黄金十年”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二场讨论中,汪效驷、吴云峰、郝昭荔、李瑞峰等四位学者围绕政府动员民众这一话题发表了论文,详细讨论了组织群众团体、征收公粮、动员民众斗争汉奸、参军动员等具体问题。第三场讨论中,宋弘、王富聪、皮国立、董昊等四位学者围绕抗战时期中共的社会动员这一话题发表了论文,详细讨论了“打狗”运动、城市工作、群众卫生与政治动员、《新华日报》的阅读与接受等具体问题。第四场讨论了林桶法、夏巨富、王荣华、梁善明四位学者的论文,本场由杨维真老师主持。本场讨论除关注全国性的捐献运动和战时土地税等,也关注到重庆的面粉行业、西安的“煤荒”等实施中具体的问题。本场讨论也对学术论文写作中焦点太多、以小见大、论文体量篇幅安排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第五场讨论了杨维真、陈英杰、赵峥、谢飞等四位学者的论文,本场由林桶法教授主持。本场以政治史、军事史为主要关注点,讨论了中国远征军、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华侨回乡服务团和社会教育等问题,讨论范围既涉及蒋介石的决策,也分析了在云南、东江、新疆等地战争动员中的具体问题。第六场讨论了冯钰麟、季泓旭、大野太干、吴婉惠等四位参会学者的论文,本场由臧运祜教授主持。本场从日本的方面来讨论战争动员,涉及日本的防疫体系、粮食统制及日本在华的宣抚班等问题,并就“满洲国”的定位,战争在不同区域的差异以及论文中资料的运用等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第七场讨论了柯惠玲、赵秀宁、郭妍和项浩男等四位参会学者的论文,本场由李学通教授主持。本场选题涉及性别与战争记忆,以报刊和日记为主体的动员活动,以及汪伪政府的宣传动员等方面,并就历史事实与历史经验,如何运用报刊和日记,口述历史等问题进行了自由讨论。
七组论文讨论结束后,第八场综合讨论开始进行,本场由张瑞德教授主持。林桶法教授倡导从比较的角度去思考历史,强调时间轴和空间轴的观念;杨维真老师强调了动员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要重视区域的差异性,并对战争动员中的精神动员,妇女记忆等选题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李金铮老师则希望青年学者能秉承历史的求真求实的态度,重视历史研究中的时空问题;随后,臧运祜教授总结认为,整体来说,参会论文基本讨论了本次会议的选题,也希望在选题视野,区域性,动员的理论性阐述等方面能继续深入探讨;柯惠玲老师希望能从妇女史角度来理解战争的多面性,并对历史的书写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日本学者波多野澄雄先生提出了战前和战后的连续性问题以及战争对日本民众的影响。最后,王建朗所长和李学通教授就历史的“碎片化”,史实重建与价值判断等问题进行了补充说明。
6月16日上午11点50,研讨会闭幕式召开,由304永利集团温艳教授主持。高士华教授发表致谢辞,黄正林教授致闭幕词。学术的生命在于交流,通过交流产生学术创新,本次学术研讨会在学术交流中取得了圆满成功。
撰稿:郑康奇 张宝同
撰稿:郑康奇 张宝同
参考:“中国社科网:战争动员与抗日战争”研讨会在西安举办